yh86银河国际

yh86银河国际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0791-86538688
  • 电话:0791-86538688
  • 传真:0791-86538688
  •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丰和中大道456号南昌城投大厦19层
行业新闻

重磅!人社部这份文件,关系到你的职称评审!9月1日起施行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 。

微信图片_20190813094203.png

《规定》全文共44条 ,明确了职称评审管理的主要规定和程序,对职称评审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申报审核

1、按照职称层级逐级申报职称评审。

2、离退休人员不得申报参加职称评审。

3、通过法定证照、书面告知承诺、政府部门内部核查或者部门间核查、网络核验等能够办理的,不得要求额外提供证明材料。

4、推广在线评审,逐步实现网上受理 、网上办理、网上反馈 。

5、通过提供虚假材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或者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的,撤销其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 ,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

6、逐步开放职称信息查询验证服务,积极探索实行职称评审电子证书。电子证书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关于评审

1 、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 ,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2 、职称评审标准分为国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

3、职称评审委员会分为级、中级 、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

4 、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有效期不得超过3年。

5、评审专业人士名单一般不对外公布。

以上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


(文件原文)

微信图片_20190813094157.jpg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

 第40 号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已经2019年6月1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6次部务会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

部 长 张纪南

2019年7月1日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

一 总 则

一 、 为规范职称评审程序,加强职称评审管理,保证职称评审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 ,制定本规定 。

二、 职称评审是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职称评审结果是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的重要依据。

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个体经济组织等(以下称用人单位)以及自由职业者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适用本规定 。

三 、 职称评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

四、 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职称评审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职称评审综合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

行业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业的职称评审管理和实施工作。

五、 职称评审标准分为国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

各职称系列国标准由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 。

地区标准由各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依据我国标准,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 。

单位标准由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依据我国标准、地区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

地区标准 、单位标准不得低于我国标准 。

二 职称评审委员会

六、 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等按照规定开展职称评审,应当申请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

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评议、认定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对组建单位负责 ,受组建单位监督。

职称评审委员会按照职称系列或者专业组建,不得跨系列组建综合性职称评审委员会。

七 、 职称评审委员会分为级、中级、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

申请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一)拟评审的职称系列或者专业为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主体职称系列或者专业;

(二)拟评审的职称系列或者专业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能够代表本领域的专业发展水平;

(三)具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符合条件的职称评审专业人士;

(四)具有开展职称评审的能力。

八、 我国对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核准备案管理制度。职称评审委员会备案有效期不得超过3年,有效期届满应当重新核准备案。

国务院各部门、中央企业、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 、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等组建的职称评审委员会由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备案;各地区组建的职称评审委员会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备案;其他用人单位组建的职称评审委员会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由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备案。

申请组建中级 、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件以及核准备案的具体办法,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由国务院各部门 、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制定。

九、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 ,根据工作需要设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按照职称系列组建的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业人士不少于25人,按照专业组建的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业人士不少于11人。各地区组建的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人数,经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可以适当调整。

十、 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专业人士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 ;

(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具有本职称系列或者专业相应层级的职称 ;

(四)从事本领域专业技术工作;

(五)能够履行职称评审工作职责 。

评审专业人士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

十一、 各地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可以按照职称系列或者专业建立职称评审委员会专业人士库,在职称评审委员会专业人士库内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评审专业人士组成职称评审委员会。

职称评审委员会专业人士库参照本规定八条进行核准备案,从专业人士库内抽取专业人士组成的职称评审委员会不再备案 。

十二、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可以设立职称评审办事机构或者指定专门机构作为职称评审办事机构,由其负责职称评审的日常工作 。

三 申报审核

十三、 申报职称评审的人员(以下简称申报人)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相应职称系列或者专业、相应级别职称评审规定的申报、件。

申报人应当为本单位在职的专业技术人才,离退休人员不得申报参加职称评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得申报参加职称评审 。

十四、申报人一般应当按照职称层级逐级申报职称评审。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直接申报职称评审。

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以合理放宽资历、年限等 、件限制。

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查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十五 、 申报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申报材料,对其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

凡是通过法定证照、书面告知承诺、政府部门内部核查或者部门间核查  、网络核验等能够办理的 ,不得要求申报人额外提供证明材料。

十六 、 申报人所在工作单位应当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并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对经公示无异议的 ,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逐级上报。

十七 、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评审,可以由所在工作单位或者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公示、推荐等程序。

自由职业者申报职称评审,可以由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 、公示、推荐等程序。

十八、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按照申报  、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申报材料不符合规定 、件的,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应当一次性告知申报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未补正的 ,视为放弃申报 。

四 组织评审

十九、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组织召开评审会议。评审会议由主任委员或者副主任委员主持,出席评审会议的专业人士人数应当不少于职称评审委员会人数的2/3。

二十、 职称评审委员会经过评议,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 ,同意票数达到出席评审会议的评审专业人士总数2/3以上的即为评审通过 。

未出席评审会议的评审专业人士不得委托他人投票或者补充投票。

二十一、 根据评审工作需要,职称评审委员会可以按照学科或者专业组成若干评议组,每个评议组评审专业人士不少于3人,负责对申报人提出书面评议意见 ;也可以不设评议组,由职称评审委员会3名以上评审专业人士按照分工,提出评议意见。评议组或者分工负责评议的专业人士在评审会议上介绍评议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委员会评议表决的参考 。

二十二、 评审会议结束时,由主任委员或者主持评审会议的副主任委员宣布投票结果 ,并对评审结果签字确认 ,加盖职称评审委员会印 。

二十三、 评审会议应当做好会议记录 ,内容包括出席评委、评审对象、评议意见 、投票结果等内容,会议记录归档管理 。

二十四 、 评审会议实行封闭管理,评审专业人士名单一般不对外公布。

评审专业人士和职称评审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在评审工作保密期内不得对外泄露评审内容,不得私自接收评审材料 ,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十五、 评审专业人士与评审工作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客观公正的 ,应当申请回避。

职称评审办事机构发现上述情形的,应当通知评审专业人士回避。

二十六、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公示期间,对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发现的问题线索 ,由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调查核实。

经公示无异议的评审通过人员 ,按照规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确认。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其经公示无异议的评审通过人员,按照规定由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部门备案。

二十七 、 申报人对涉及本人的评审结果不服的 ,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复查、进行投诉。

二十八、 不具备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 、件的地区和单位 ,可以委托经核准备案的职称评审委员会代为评审。具体办法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由国务院各部门 、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

二十九 、 专业技术人才跨区域、跨单位流动时,其职称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重新评审或者确认,我国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 评审服务

三十、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应当建立职称评价服务平台,提供便捷化服务 。

三十一、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应当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推广在线评审,逐步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办理 、网上反馈 。

三十二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建立职称评审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数据标准,规范评审结果等数据采集。

三十三、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 ,逐步开放职称信息查询验证服务,积极探索实行职称评审电子证书。电子证书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六 监督管理

三十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职称评审工作的监督检查 。

被检查的单位、相关机构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与职称评审有关的资料 ,不得拒绝检查或者谎报 、瞒报。

三十五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质询 、约谈 、现场观摩、查阅资料等形式 ,对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及其组建单位开展的评审工作进行抽查、巡查 ,依据有关问题线索进行倒查、复查。

三十六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假冒职称评审 、制作和销售假证等违法行为 。

三十七 、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应当依法执行物价、财政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自觉接受监督和审计 。

七 法律责任

三十八、 违反本规定八、规定 ,职称评审委员会未经核准备案 、有效期届满未重新核准备案或者超越职称评审权限、擅自扩大职称评审范围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其职称评审权限或者超越权限和范围的职称评审行为不予认可;情节严重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取消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职称评审权,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十九、 违反本规定十三条、十五条规定,申报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或者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的 ,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撤销其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 ,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

四十、 违反本规定十六 、规定 ,申报人所在工作单位未依法履行审核职责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并责令采取补救措施 ;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违反本规定十七 、规定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者人事代理机构等未依法履行审核职责的 ,按照前款规定处理。

四十一、 违反本规定十八 、规定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未依法履行审核职责的 ,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并责令采取补救措施 ;情节严重的,取消其职称评审权,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十二 、 评审专业人士违反本规定二十四 、 、二十五、规定的,由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取消其评审专业人士资格 ,通报批评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职称评审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二十四 、 、二十五、规定的,由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责令不得再从事职称评审工作,进行通报批评;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 附 则

四十三、 涉密领域职称评审的具体办法,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参照本规定另行制定。

四十四、 本规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